【本网讯】7月23日至25日,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梦中国”社会实践团奔赴西安,围绕“科学家精神”主题,深入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埃恩索能科技有限公司及西安交通大学开展调研学习活动。十余位青年学子通过实地参观、人物专访、随机采访等形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科研报国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走进西工大:“为国铸剑”的硬核传承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校园内,“华航西迁”、“军工天翼”等历史印记无声诉说着学校扎根西部、为国铸剑的光荣历程。成员们采访了多位西工大师生,“严谨”、“坚持”、“团队协作”成为受访者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关键词。实践团成员袁晗瑞在参观后深有感触:“仰望三位建校元老雕像,‘祖国至上’这四个字变得无比具象而生动。”
对话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承接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论感悟,7月24日,实践团将课堂延伸至产业前沿——走进埃恩束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学子们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对话,亲身感受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艰辛历程,并聆听到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的殷切嘱托。
公司技术总监王炎武以详实数据为引,向同学们展示了团队如何打破国外垄断。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赵玉清“带领团队,将其深耕二十余年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成功产业化。自主研发的”ta-C镀膜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解决了光刻机等关键部件的表面强化难题。
面对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赵玉清教授坦言产业化之艰:“科研如登山,产业化更是难上加难。”他回忆道,仅为实现工艺稳定性与成本控制,团队便耗费三年日夜攻坚。访谈尾声,教授凝视着生产线郑重寄语:“青年人要夯实数理基础,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需要的生产线上。”这句掷地有声的嘱托,瞬间点燃现场,成为实践团返程途中热议的“金句”。
西安交大站:溯源“爱国奋斗”的科学家精神根脉
7月25日,中国矿业大学“梦中国”实践团抵达本次西安之行的最后一站——西安交通大学,旨在追溯“科学家精神”中“爱国奋斗”的源头活水。
在“钱学森图书馆”,学子们驻足于钱学森先生归国时携带的手稿与照片前,“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铿锵誓言穿越时空,激荡着在场每一位青年的心。
移步“西迁博物馆”,泛黄的手写教案、斑驳的科研笔记取代了地理迁徙的符号,无声诉说着老一辈科学家响应祖国号召、扎根西部教育科研一线的“奉献与坚守”。这些实物史料,成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精神的具象化教材。
实践团成员王欣在参观象征西迁历程的万米长跑(41圈,每圈250米)后后感触尤深:“这不仅是体能考验,更是对科学家‘艰苦创业’精神的沉浸式体悟。前辈们‘向科学进军’的呐喊仿佛在耳边回响,他们建设西北,为国奉献的决心令我感触颇深。”
青春回响:让理想与国家同频共振
短短数日,同学们记录整理日志 24 篇、采访笔记万余字,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造不如买”历史教训的梳理,以及对“利他思维与市场适配”等议题的观察。实践期间,课堂延伸至科研一线与历史现场,形成一次结合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现场教学活动。
“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迸发持久生命力。”此次西安之行,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把在西工大、西交大、科创园区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今后学习科研的动力,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 左怡宁 摄影:连思瑞 袁晗瑞 吕景阳
本网特约记者 黎天浩 李泳 责任编辑 陈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