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17)》称,去产能进入深水区,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2015年第十一届蓝厅论坛上,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曾表示,河北省钢铁行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完毕。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深入推进,河北省去产能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
正因为在攻坚期,河北省社科院最新调查发现,由于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无形之中加大了河北省去产能的难度。
上述报告分析,从积极因素来看,河北省经济增长速度企稳略升,结构调整正向效应持续显现。2016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同比增长6.6%,累计增速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6.5%以上,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4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6%,增速同比持平,比第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截至2016年上半年,河北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5.3%,超过钢铁工业0.1个百分点,首次成为全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
报告认为,河北“去产能已进入深水区,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提高单一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到全面实施高于国家标准的环保、能耗、水耗等六类地方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这种变化一方面显示出河北省去产能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以提高标准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手段其边际效用正日益递减。
报告分析,当前河北省去产能存在的挑战主要指现有去产能的方式手段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瓶颈”或“天花板”,未来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受限,比如去产能标准无法罔顾现有经济技术条件无限提高,国际贸易摩擦日益激烈使去产能国际之路遇阻,受困于债务危机、涉法涉诉、投资主体转换、地方利益牵绊等问题,企业兼并重组进度较慢甚至停滞不前。
存在的机遇则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结构转型持续加快,以钢铁产业为例,2016年1~4月,以冷轧薄板、镀层板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增速较快,分别增长22.1%和18%。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为河北省去产能提供了新动力,截至目前,河北全省承接北京转移产业达6300项,技术合同上千亿元。
报告称,河北“去产能更具争议性,怀疑和共识相伴相生”。去产能涉及企业、相关职工及当地政府等多重主体的利益,随着化解手段的空间收窄、难度加大,不同主体对去产能的认识既有不同看法。比如,政府主张行政和市场相结合手段推进去产能,而调研数据显示,有66.7%的企业认为去产能应随市场自行选择。但在共识方面,政府和企业都认可产能存在过剩且化解过剩产能有助于恢复市场供求平衡,对产业长期发展有利;另一个都被认可的是,河北省已经到了转型升级创新的关键时间节点。
面对影响后期去产能的诸多“瓶颈”,在今年河北“两会”上,张庆伟提出,2017年将是河北去产能最为较劲的一年,无论难度多大,都要确保打赢“6643”收官战。其中,年内将压减钢铁产能3186万吨。
来源:第一财经 本站编辑:碧海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