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信念和意志确实如钢铁般坚韧,这种特质贯穿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体现在他领导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关键抉择中。从青年时期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到晚年仍坚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毛泽东的革命信念和意志在历史淬炼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坚定。
一、历史淬炼中的钢铁意志
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意志力。1934年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他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率领红军完成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上,他力排众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正确军事路线,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正如美国记者海伦·斯诺所言:“他有很好的教养,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抵抗力……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个转折点上”。这种在绝境中坚持真理、扭转乾坤的能力,正是其革命意志的集中体现。
二、诗词中的革命意志韧性
毛泽东的诗词是其革命意志的艺术写照。1923年与杨开慧分别时,他写下《贺新郎·别友》,既有“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儿女柔情,更有“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的革命豪情。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他在《菩萨蛮·黄鹤楼》中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表达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长征期间创作的《七律·长征》,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艰难险阻化作诗意的豪迈。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他“胸中有惊雷”的战略定力,更透露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观自信。
三、战略抉择中的坚定信念
毛泽东的革命意志体现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洞察与坚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果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领导秋收起义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面对党内“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路线,他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远见卓识,顶住压力坚持正确方向。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论持久战》中科学预见战争进程,指导全党全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果断决策,指挥三大战役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这些战略抉择背后,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
四、精神遗产中的永恒价值
毛泽东的革命意志不仅塑造了新中国,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无论是脱贫攻坚的“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还是抗疫斗争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都延续着毛泽东时代淬炼的革命意志。正如他在《奋斗自勉》中所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复兴征程上奋勇前行。
毛泽东的革命意志之所以比钢铁更坚硬,在于它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革命实践深度融合的结晶。这种意志如同火炬,照亮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
笔者作于2024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893年12月26日诞辰131周年。当时1976年9月9日听到广播播出毛主席在北京逝世的消息,我还是12岁。我常记得毛主席在我心中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民的领袖和革命的导师,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我之敬爱毛主席,是他的革命信念和意志让我祖孙四代都受到恩情。所以,我特别敬重毛主席老人家,我收藏了红色文物毛主席像章上100多枚。心中常常惦记毛主席。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伟大的领袖和革命的导师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网编辑记者 陈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