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情!” 杨细和心头一紧。这处管道连接着高温反应系统,一旦裂口扩大,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刻抄起对讲机,语气急促却条理清晰:“报告值班长!克劳斯炉东侧空气补偿管断裂,有明火,位置在东侧接口!”
此刻,车间负责人刚到家端起饭碗,接到消息后二话不说,拿起工作服便冲向厂区,同时在微信工作群中紧急部署:“启动应急预案,管理、安全、检修人员立刻返岗!”不到20分钟,刚离开厂区的检修工人们陆续赶回,安全帽上还沾着白天作业的粉尘。
现场很快拉起警戒线。“先切酸气,停炉降压!”安全员盯着压力表喊道。检修班长带着人迅速关闭相关阀门,另一组人扛着耐火泥和工具冲过去。高温下的管道烫得人不敢靠近,他们隔着防护面罩,一点点用耐火泥封堵裂口控制火苗,随后小心拆除断裂管道,加装盲板……汗水顺着工人们的脸颊往下淌,浸透了工装后背。
从紧急停炉到重新启炉,整个处置过程紧张而有序。当晚 20 时许,当仪表盘上的温度、压力等参数逐一回归绿色区间,现场所有人员才长舒一口气 —— 这场与隐患的赛跑,他们用不到 3 小时的时间赢得了胜利。 “别看只是道小裂缝,真要是烧穿了,不仅生产线得停摆,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支部书记徐爱凡在事后总结会上,特意提到了杨细和的细心,“安全月虽然过了,但车间里的每根管道、每个阀门从不会‘歇班’。杨细和这双‘火眼金睛’,靠的就是时时刻刻把安全意识刻进了骨子里。”
如今,化产车间的班前会上,杨细和巡检时的细节已成固定案例。“巡检多弯一次腰,多听一声响,或许就能避开一场灾难。” 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车间里的安全警示牌下,多了一行新写的标语:“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
本网特约记者 熊玉龙 责编 陈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