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锁定设备“病灶”。在排查808和007工作面收尾回撤设备时,维修班组发现工作面生产时更换了近300块新刮板,主要原因是槽板机头和机尾设计宽度不满足工作需求,其中刮板在运行时容易在机头机尾跳出链条,造成元宝底座磨损,同时损坏刮板,导致刮板经常性被迫更换,加上在井下更换刮板安全隐患多,维修工作量巨大,严重制约综采效率。该情况引起了机修厂的高度重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过渡槽线槽内空距离过大,导致刮板跳链。为从源头解决问题,机修厂联合山东矿机公司技术员成立专项攻坚组,综采车间维修班长李红平带领三人团队,通过反复研判和实践比对,最终确定了将线槽内空距离缩小7厘米的改造方案。
干部带头,凝聚攻坚合力。在改造过程中,维修团队面临两大技术挑战:一是缩窄线槽后需保持刮板运行稳定性,二是压链板易损问题。李红平和队员们在厂方技术指导下,创新采用“过渡槽变线槽内空优化+压链板加固”组合方案,通过在机头尾部以点焊的方式加装引链板并加厚厘米级压链板,缩小线槽内空距离,减少刮板与槽板摩擦,同时优化链轮啮合角度,经过一系列加工和车间现场反复试验,刮板运行平稳度提升60%,压链板的磨损问题也迎刃而解。
为了保证803工作面安装时及时使用全新改造的运输机设备,李红平和同事们以“现场就是战场”为信念,连续一个月扎根现场,反复点焊,又反复拆铣和调试,有时为了确保加厚点焊的压链板与刮板线槽之间的契合度,李红平硬是加点焊的加工厚度误差精确到了毫米级,最终实现改造工程的零返工,顺利完成了技术参数的精准校核;期间为提高焊接效率,班组成员还创新采用“分段式焊接法”,把焊接槽板分成多段组装,批量进行电焊操作,将槽板点焊加工时间缩短40%,有效保证了803工作面能正常使用改造后的综采设备。
本网记者 胡江波 责编 陈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