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是习近平同志曾经工作过17年半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作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关于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一、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血液 (一)抓思想建设,着重抓学习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1990年5月,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习近平不无感慨地说,马列主义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列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增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不可能的。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仅带头读书学习,还在多个场合语重心长地叮嘱领导干部要好学乐学,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经常给自己“加油”,不断给自己“充电”。1989年8月底,主政宁德还不到一年的习近平打破常规,率地委、行署班子成员,各县(市)委书记及地直机关部门负责人,专门来到海拔800多米的屏南仙山草场,举办一期地委学习中心组读书班。 (二)抓思想建设,要求真务实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求实、求真、求深的精神,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带头学好、用好马列主义,真正掌握理论武器。”读书班小结时,习近平提醒大家,我们的工作比较繁忙,真正脱产学习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应当有一种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争分夺秒地学习。要虚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习近平这样忠告地委的同事们。在大家看来,习近平要求干部注重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素质,从而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1988年9月,宁德地委部署在全区开展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再学习再讨论。通过认真的学习讨论,不少地方的干部,提高了认识,开拓了视野,重新分析了本地的优势和劣势,寻找落后的主要根源,调整修正了一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促进了经济工作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骨架 (一)注重队伍建设 宁德是艰苦地区,优秀人才少,优秀青年干部更少。习近平主政宁德时,积极探索青年干部宏观管理办法,并大胆试验。 习近平在《从政杂谈》中说,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他们热情高、有闯劲,但也有许多短处,在成长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他提出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三把火”该不该烧,什么时候烧适宜,都要从实际出发。二忌自以为是。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都会对真理产生排斥心理,使我们与真知灼见隔离,与成功无缘。三忌朝令夕改。“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不追赶时尚,不迎合潮流。四忌眼高手低。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有一种老实的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 (二)注重培养人才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对青年干部的一番话让大家感到十分温暖:对青年干部既要热情爱护,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又要热忱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从1991年开始,本着“全面锻炼提高,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福州在年轻干部中普遍开展了岗位轮换、纵横交流、外派挂职、担任助理、压担子锻炼。 广为闽东干部熟知的是,习近平提倡念好知、举、用、待、育的“人才经”。他说:“干部问题就跟摆棋子一样,要摆得恰当,发挥最佳效果,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他强调,闽东是一个穷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讲奉献的人去工作。对闽东干部的评估不能注重于他近期内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绩,而要注重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去做长期性、铺垫性的工作。 (三)注重选人用人导向 1990年7月25日,在福州市领导干部会议上,习近平谈到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时说,有“四种人”不能用——一是做官期望值过高的人。做官要求一直得到满足,唯独一次得不到满足,于是就躺倒不干。二是善于钻营的人,专门去揣摩领导意图,精力不在工作上。三是“天桥把式”的人,光说不做,专摆花架子,不肯办实事,也叫作“空里客”。四是欺上瞒下的人。 在其位谋其事,谋共产党的事,谋社会主义的事,不是谋你自己一家一户的事,不是谋你小集团的利益。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首先在于领导班子一班人,能不能形成一股正气,为人民谋利益。”一个地方风气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人用人的导向。 (四)注重基层建设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打牢基础,把堡垒建在基层。针对农村中存在“少数党组织落伍了、散伙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见了”的现象,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有的村党支部,说话没有力气,农民不愿听,那一定是因为这个党支部的作用已经是日薄西山。” 1989年1月7日,习近平就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批示,要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搞好基层组织建设,调整不适应、不协调、不健全的“三不”班子。为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1989年,根据宁德地委的部署,全区整顿、调整了429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评出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党员3650名,占党员总数4.4%,进一步纯洁了党的组织。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这是2016年习近平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 三、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 (一)注重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成就百年伟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创造了重视调查研究、带头调查研究、善用调查研究推动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方法,彰显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真理力量。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走遍八闽的山山水水,从“四下基层”到“四个万家”,从“三进下党”到“七下晋江”,始终带头倡导和躬身践行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提出“没有调研就不要决策”,将调查研究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创造了一系列弥足珍贵、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方法。 他不仅躬行调研,而且倡导“做县委书记,一定要把下辖的村走完;做市委书记,一定要把乡镇走完;做省委书记,一定要把县走完”。从调研起步,以调研开局,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抓作风建设的鲜明特点,也是他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重要方法。 (二)发扬滴水穿石精神 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习近平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四下基层”的群众路线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 “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就是要转变领导方式方法,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倾听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基层一线的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党的温暖和关心送到人民群众的心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强大力量,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创出新局面,牢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昔日穷困的闽东地区,因“四下基层”扎实的工作作风而取得跨越式发展。“四下基层”根植于党的群众路线,始终贯彻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 (四)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1990年5月17日,刚刚上任九天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马上就办”,此后在主政福州期间又多次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也就是从那时起,“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以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的责任感、勤政为民的使命感,不仅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更以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马上就办”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源于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是问题导向下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执政理念。初到福州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工作抓手之一就是“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回答了“‘马上就办’为了谁”的基本问题。 四、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脚跟 (一)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人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第二关是“人情关”。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还是手下留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千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 不仅严于律己,习近平对自己的家属同样从严要求。姚智梅回忆,习近平母亲齐心和妻子彭丽媛来宁德看他时,他不要公家接待,就在宿舍简单搭个炉灶,一家人自己做饭吃。大家还看到彭丽媛挎着菜篮子去行署前面的菜市场买菜,生活跟普通干部家庭一模一样。 “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清风。三十多岁的年纪,还是地区一把手,却能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这才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姚智梅回忆的话语中满是崇敬之情。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1989年8月16日,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全区廉政公告大会上强调说:“各级领导首先做好廉洁自律,正人先正己,从我做起,当好表率,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涉及自己和家属的问题,要做到不庇护、不隐瞒、不说情,用党性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严格执行党纪制定的廉洁自律规定。” 1989年工作总结报告这样提到:“目前地区几套班子成员中没有一人建私房和经商办企业,在工作中也没有乱批条子和为私人介绍承包工程谋取私利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领导成员不配专车,实行私人用车收费制度,禁绝大吃大喝,下基层一律用工作餐。大家都做到保持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防微杜渐。”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1990年6月,习近平到罗源、连江、长乐三县开展调查研究时说道,“不贪,这是对干部起码的要求,也是绝大部分干部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对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是很不够的,还应该敢于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 到任宁德的第一轮调研中,习近平就发现了这个严重问题。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习近平决心把查处干部违法违纪占地建房问题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在全区全面展开。一次会议上,针对有干部提出清房问题牵涉面太大的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就是“要紧紧盯住四百多名处级干部”。他对张经喜说:“你们是愿意得罪两三千名的干部,还是闽东二百七十万的人民?” 1993年6月,习近平在福州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问题专门强调了五条廉政纪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不得收受以各种名义赠送的礼金、有价礼券和贵重礼品;党政机关干部不得参与炒买炒卖股票;不能利用党政机关的职能去经商办企业;党政领导和执法执纪等监督部门不能经商办企业;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能收取回扣。 五、结束语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成为福建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奋力投身新福建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 于婷婷 责编 陈茂春
|
|
|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