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人员是一对夫妻,丈夫王金见是班长,妻子陆彩红是车工。夫妻俩都是共产党员,在同一班组工作了26年,他们始终保持党员本色,刻苦钻研工艺,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王金见多次被上级及本矿评为优秀班组长,他所带的班组也多次被上级评为“工人先锋号”班组。
志趣相投走到一起
1993年,20岁的王金见在江西省技校毕业后分配到尚庄煤矿机电车间车工组当学徒。第二年,18岁的陆彩红高中毕业后也进入这个班组。平时工作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学习、爱钻研,善于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流程,琢磨零配件的加工工艺。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俩经常走在一起谈论技术上的问题,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相同的志趣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为了夫妻。
丈夫当班长,妻子被评为首席员工
2001年,工作出色的王金见被提为班长。当班长后,他不仅没有给妻子特殊照顾,反而对她要求更加严格,当然俩人更多的是在一起学习、探讨,技能水平得到快速提升。2008年,夫妻俩在原丰城矿务局车工技术比武中同台竞技,双双获得好名次。此后,车间让王金见继续好好带班,而有意在技术上培养陆彩红。陆彩红不负重托,在2010年全局车工比武中一举夺魁,2012年获评为该局首席员工,成为尚庄煤矿唯一一名女首席员工。此后每次参加技术比武,她都是摘金夺银,载誉而归。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夫妻俩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夫妻齐心,破解技术难题
车工组修理或加工的设备零配件有近百种,但是受车床设备条件的限制,一些零配件修复或加工效率很低,而井下往往又等着急用,有时造成生产受到影响。“得想办法解决这种状况!”夫妻俩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寻思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卡轨器是固定轨道上重型设备的一种设施,过去一直使用刨床加工,每天最多只能制作12只,满足不了井下生产的需要,如果遇到工作面接替或收尾工程,更是急需大量卡轨器,迫使车工组经常加班加点。他们动起了脑筋,琢磨着怎样增速提效。“利用铣床加工不知道效果如何?”夫妻俩一商量,说干就干。经过试验,每天可加工卡轨器30只以上,提高效率近3倍,有力保障了矿井生产所需。
过去该矿施工瓦斯钻孔的钻杆在接口出现问题时,由于车工组没有加工过钻杆内锥丝,要么委外加工,要么重新购买,都将增加生产成本。今年初,他们又是画图纸又是分析数据,在反复做试验时,突然灵感一现,“钻杆上的丝口是顺时针,何不在车床上倒装刀子并且反转运行!”这个工艺一试,问题果然迎刃而解,破解了多年未解的技术难题。
“我们是党员,工作中相互比拼,彼此激励,共同进步,就是想为企业多做点事,发挥自己技术上应有的作用。”这是他们的朴实想法,也是他们的初心追求。
本网特约记者 袁金牛 冯晶明 编辑 陈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