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称为“家门”叔叔,是因为尹建普与家父尹建德只有一字之差(“普”与“德”),尹建普为汩罗人,父亲为湘潭人,但因同在一个工区(街洞煤矿塘角上工区)上班,俩人并以“家门”相称,小时候“家门”叔叔常来我家走动,我总是以叔叔相称,有时还要他为我做些玩具,如木制手枪之类,“家门”叔叔比我父亲小近二十岁,有二个儿子,婶婶则因为一次腿部手术,至今行走不便,在家里只能做点家务活。
前几天,“家门”叔叔的大儿子尹亚楼因心肌硬塞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我想,这种打击,是任何父母都难以承受的,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所带来的悲痛,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能体会到。
其实,说是没有预兆却有预兆,尹亚楼第一份工作也是在街洞煤矿塘角上工区,干过运输,团支部书记等工作,后又下海做过各种生意,开饭店后才渐渐稳定,开饭店是个辛苦活,睡不好觉,人也渐渐胖了,腰围也逐年增加,由于很少体检,隐患也就埋下了。
谈起大儿子尹亚楼的孝顺,“家门”婶婶的眼圈是红红的,她说大儿子“三十岁之前没赚到钱,三十岁后,靠开饭店,才成了家,在郴州也买了房,大孙子前年考取了中南大学,小孙儿才八岁,整整相差了11岁”。
提到大孙子,“家门”婶婶眼睛有了一道亮光,说无论如何也要支助大孙子读完大学甚至是研究生毕业。
当听到“家门”婶婶的大孙子就读的是中南大学,我说只要婶婶的大孙子学业顺利,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就足以承担起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也可以以自已的能力保障8岁的弟弟健康成长,就如同一棵希望的种子,重新使家庭的大树枝繁叶茂,一切忧伤都会过去的,与其沉醉于悲痛,我想不如用希望的种子耕植于心田排解困境时的忧伤。
前不久,我参加了在老家湘潭县列家桥乡黑瓦屋舅舅的葬礼,在上午出殡的时候,我与堂弟进行了交谈。
堂弟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干不了重活,与八十多岁叔叔,七十多岁的婶婶生活在一起,女儿上高二,因为家境一直处于贫困状态,是乡里重点扶贫对象,妻子也离开了他。
由于贫困,今年52岁的堂弟一直很少有笑容,就连话也说的少,但谈起女儿不久前英语全年级考了第一,总成绩排在湘潭县二中文科的前五十名,堂弟露出了笑脸。
“将女儿培养好,女儿考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才是你摆脱贫困的唯一办法,女儿才是你希望的钟子”我对堂弟说。
村里照顾堂弟养护一条村路,活不重,每月有一千元收入,堂弟女儿读高中也可以免掉大部分学费,即使考入大学,国家对贫困户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只要努力,读完大学也不成问题,堂弟一家住的二层楼房,门前有几十棵茶树,每年可以榨三十多斤茶油,大门的一个不显眼处,有一块小小的贫困户牌子,堂弟每年种着二、三亩地,喂些鸡鸭,种些小菜,这样生活费就会花得很少,加上国家对贫困户一些扶持政策,我相信堂弟一家的生活也会慢慢好起来,腰杆子也会慢慢挺起来,希望的“种子”也会慢慢发芽。
本网特约记者 尹志明 编辑 陈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