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皇藏峪

2023/5/11 19:19:51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前来翠霭积烟村,兴触诗人醉酒樽。穿涧水声琴入韵,列屏山景画留痕。泉飞带雨悬虹架,树曲盘崖抱石吞。天接路高登步步,闲云起落碧当门。”我初读这首诗,是在老家萧县官桥镇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
  当时的学校设在一个叫“龙泉寺”的庙里,此庙往南10公里许就是皇藏峪。语文老师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学究,对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皆有兴趣。一天早上,我刚到学校,就见他一个人在墙角处用抹布搽一块石碑。看见我就高兴地喊我过去,然后一字一句给我讲解这首诗,并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回文诗。
  30年多后,我去老家的天门寺游玩,在寺院不远处的白马王墓上,再次见到了这首诗。这首回文诗正读、倒读皆通畅,从最后一个字往前读,依然诗意盎然,山石、水流、飞瀑、古树、闲云、人物跃然纸上。让人切实感到了天门寺这一带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怪石嶙峋,相映成趣的美好景色。
  天门寺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历经元、明、清各朝,香火鼎盛。天门寺所在的山巍峨险峻,远望两山峰之间裂如门,故名天门山。山中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石里生树,树中抱石。一到雨季,山上雨水积聚到山涧,从山顶奔流而出,在岩石上隆隆作响,水花飞溅,蔚为壮观。
  沿天门寺边的山涧攀岩而上,就到了圣场寺。该寺建在天门山峰顶,原为二进院落,但年久失修,现仅存一片院墙。就在这个寺庙里流传着“狼吃和尚饿死狼”的故事。据说早年该寺一僧人在天黑未关门时,一只饿狼先入其室,僧人关门熟睡后被狼吃掉,但日久门闭,狼无法出屋,后被活活饿死。
  紧挨着圣场寺的是孔圣人晒书场,据说,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路过此地,天降暴雨,淋湿了百卷书籍,雨过天晴,圣人慌忙选找此平坦处将书晾晒,圣人的书因之完好无损,但把这里的小草压得再也直不起身来,后人因此把这里叫孔圣人晒书场。
  圣场寺和晒书场这片山间,沟壑丛横,杂树丛生,山高林密。听上山放羊的老人讲,抗日时期,这里是当地游击队的大本营。游击队员们天黑从这里出发,袭击30公里外的桃山集火车站、曹村火车站日寇据点,然后连夜返回,频频得手。
  从天门寺沿山下公路往南8公里就是皇藏峪,两处现在都属于皇藏峪景区。整个皇藏峪景区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萧县境内。1949年属皇藏乡,1958年属皇藏公社,1985年撤区并乡为官桥镇至今。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瑞云寺景区、天门寺景区、樱桃沟景区、竹林寺景区和倒流河遗址区。
  皇藏峪原名黄桑峪,因汉高祖刘邦被项羽追杀隐藏于此,故更名皇藏峪。属喀斯特地形的石灰岩山地,多溶洞、流泉和山石景观,为山东古老丘陵向南的延伸,统称龙岗山。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389米,一般山峰高度在100-300米之间 。皇藏峪集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小气候明显,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天然氧吧"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最大古树群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皇藏峪内瑞云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始称黄桑寺。随后改名为登云寺、瑞云寺。清康熙年间,瑞云寺修建藏经阁。此外皇藏峪内还有拔剑泉、皇藏洞、卧佛石等景点。
  说起皇藏峪另外三个景区:樱桃沟景区、竹林寺景区和倒流河遗址区,很多人不熟悉,甚至没有听说过。从皇藏峪向北约5公里就到了一个叫沈峪的地方,此处为山地,漫山遍野种着樱桃树,一到春季,樱花烂漫,景色宜人,而且此地还有溶洞、一线天等景观,被开发为樱桃沟景区。从此再向北4公里许,就到了竹林寺景区。这里有竹林寺等多处寺院遗址,景区内翠竹成林,四季不凋。雾竹山下的雾竹泉(又叫母猪泉、雾猪泉),每逢雨季泉涌如珠,白浪飞溅,蔚为壮观,泉水下泻为溪,水清见底。田舍农家,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别有一番情趣。北宋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因天旱苗枯,曾来此祈雪,并作有祈雪诗。
  大部分去过皇藏峪的人只是看了皇藏峪的山。其实皇藏峪西边山下就是一条流淌了千余年的大河——倒流河。
  萧县地势总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都应该由北向南流或者由西向东流。但由于被皇藏峪的山势阻挡,倒流河却是从南向北、部分地方由东向西流淌,故被称作倒流河。倒流河南端源自萧县与淮北交界处的栾庄,流经萧县庄里镇和白土镇,在白土镇张村向北汇入闸河。倒流河属于山区河道,因群山环绕,流水常年不息,全长估计要在20公里以上。源远流长的倒流河上建有桥梁、水闸,五、六十年代还建有高高的引水渠,在滋养两岸百姓的同时,也形成了美丽的河网景观。
  苏轼在徐州做知府的时候,就是在倒流河两岸发现了煤炭,而作石炭歌,苏轼发现煤矿的白土镇,即后来著名的白土寨煤矿。2017年4月至6月,在整治倒流河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址。后经考古人员发掘,出土了锛、斧、磨石等石器及陶器。在这个遗址上游的3.4公里处,于1991年的秋天发掘了金寨大汶口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发掘,揭示出营建有序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大型红烧土坑,出土一批具有复杂文化因素的陶器及大量精美玉器,后入选2018-2019年度安徽省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在倒流河遗址正东、也就是皇藏峪向东直线距离约5公里处还有小山口、杨堡新石器遗址。小山口遗址是包含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004年10月,小山口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5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碳14实验室对出土木炭测定,小山口早期文化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6077年前5700年和公元前5958年至前5650年(均经树轮校正),距今约8000年。杨堡遗址一期、二期为大汶口文化晚期,三期属于岳石文化。金寨遗址、倒流河遗址、小山口遗址、杨堡遗址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包围了皇藏峪,以皇藏峪为中心,分布在5公里左右的山下平原。此外在倒流河的北边,还有花甲寺遗址和隋唐时期的萧窑遗址。由此看出皇藏峪山区以及周边平原地貌有着上亿年的历史。
  在上亿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皇藏峪以及山下的倒流河,以丰富的山中动植物(据说中药材有75种、野生动物达58种)和充沛的水资源,滋养了山区及两岸人民,更引来很多文人雅士和历史名人往来其间。北宋苏轼、清乾隆进士陈观国、清道光凤颍同知赖以平等大批文人墨客都曾亲临皇藏峪并赋诗。本文开头的回文诗就是赖以平的大作。1112年,罢官嘉禾令后的苏轼大公子苏迈,回徐州城西南的苏家湖生活。1113年,55岁的苏迈到皇藏峪龙岗泉其岳父吕陶隐居处居住,1119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龙岗泉并葬于此,终年61岁。从苏迈墓向北3、4公里处就是徐树铮的老家——官桥镇醴泉村。徐树铮生于1880年,卒于1925年。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皖系名将。他以武力为后盾,于1919年11月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并以西北筹边使身份坐镇外蒙,加以经营。死后安葬于皇藏峪北边的醴泉村。
  另一个知名的历史人物是东汉的陶谦,公元188年,徐州及周边发生黄巾军起义,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军,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后又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谦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所败,以致过度忧劳而逝,终年六十三岁。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就位于皇藏峪山区的陶墟山村。

  “前来翠霭积烟村,兴触诗人醉酒樽。穿涧水声琴入韵,列屏山景画留痕。泉飞带雨悬虹架,树曲盘崖抱石吞。天接路高登步步,闲云起落碧当门。”我初读这首诗,是在老家萧县官桥镇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
  当时的学校设在一个叫“龙泉寺”的庙里,此庙往南10公里许就是皇藏峪。语文老师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学究,对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皆有兴趣。一天早上,我刚到学校,就见他一个人在墙角处用抹布搽一块石碑。看见我就高兴地喊我过去,然后一字一句给我讲解这首诗,并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回文诗。
  30年多后,我去老家的天门寺游玩,在寺院不远处的白马王墓上,再次见到了这首诗。这首回文诗正读、倒读皆通畅,从最后一个字往前读,依然诗意盎然,山石、水流、飞瀑、古树、闲云、人物跃然纸上。让人切实感到了天门寺这一带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怪石嶙峋,相映成趣的美好景色。
  天门寺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历经元、明、清各朝,香火鼎盛。天门寺所在的山巍峨险峻,远望两山峰之间裂如门,故名天门山。山中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石里生树,树中抱石。一到雨季,山上雨水积聚到山涧,从山顶奔流而出,在岩石上隆隆作响,水花飞溅,蔚为壮观。
沿天门寺边的山涧攀岩而上,就到了圣场寺。该寺建在天门山峰顶,原为二进院落,但年久失修,现仅存一片院墙。就在这个寺庙里流传着“狼吃和尚饿死狼”的故事。据说早年该寺一僧人在天黑未关门时,一只饿狼先入其室,僧人关门熟睡后被狼吃掉,但日久门闭,狼无法出屋,后被活活饿死。
  紧挨着圣场寺的是孔圣人晒书场,据说,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路过此地,天降暴雨,淋湿了百卷书籍,雨过天晴,圣人慌忙选找此平坦处将书晾晒,圣人的书因之完好无损,但把这里的小草压得再也直不起身来,后人因此把这里叫孔圣人晒书场。
  圣场寺和晒书场这片山间,沟壑丛横,杂树丛生,山高林密。听上山放羊的老人讲,抗日时期,这里是当地游击队的大本营。游击队员们天黑从这里出发,袭击30公里外的桃山集火车站、曹村火车站日寇据点,然后连夜返回,频频得手。
  从天门寺沿山下公路往南8公里就是皇藏峪,两处现在都属于皇藏峪景区。整个皇藏峪景区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萧县境内。1949年属皇藏乡,1958年属皇藏公社,1985年撤区并乡为官桥镇至今。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瑞云寺景区、天门寺景区、樱桃沟景区、竹林寺景区和倒流河遗址区。
  皇藏峪原名黄桑峪,因汉高祖刘邦被项羽追杀隐藏于此,故更名皇藏峪。属喀斯特地形的石灰岩山地,多溶洞、流泉和山石景观,为山东古老丘陵向南的延伸,统称龙岗山。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389米,一般山峰高度在100-300米之间 。皇藏峪集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小气候明显,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天然氧吧"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最大古树群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皇藏峪内瑞云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始称黄桑寺。随后改名为登云寺、瑞云寺。清康熙年间,瑞云寺修建藏经阁。此外皇藏峪内还有拔剑泉、皇藏洞、卧佛石等景点。
  说起皇藏峪另外三个景区:樱桃沟景区、竹林寺景区和倒流河遗址区,很多人不熟悉,甚至没有听说过。从皇藏峪向北约5公里就到了一个叫沈峪的地方,此处为山地,漫山遍野种着樱桃树,一到春季,樱花烂漫,景色宜人,而且此地还有溶洞、一线天等景观,被开发为樱桃沟景区。从此再向北4公里许,就到了竹林寺景区。这里有竹林寺等多处寺院遗址,景区内翠竹成林,四季不凋。雾竹山下的雾竹泉(又叫母猪泉、雾猪泉),每逢雨季泉涌如珠,白浪飞溅,蔚为壮观,泉水下泻为溪,水清见底。田舍农家,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别有一番情趣。北宋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因天旱苗枯,曾来此祈雪,并作有祈雪诗。
  大部分去过皇藏峪的人只是看了皇藏峪的山。其实皇藏峪西边山下就是一条流淌了千余年的大河——倒流河。
萧县地势总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都应该由北向南流或者由西向东流。但由于被皇藏峪的山势阻挡,倒流河却是从南向北、部分地方由东向西流淌,故被称作倒流河。倒流河南端源自萧县与淮北交界处的栾庄,流经萧县庄里镇和白土镇,在白土镇张村向北汇入闸河。倒流河属于山区河道,因群山环绕,流水常年不息,全长估计要在20公里以上。源远流长的倒流河上建有桥梁、水闸,五、六十年代还建有高高的引水渠,在滋养两岸百姓的同时,也形成了美丽的河网景观。
  苏轼在徐州做知府的时候,就是在倒流河两岸发现了煤炭,而作石炭歌,苏轼发现煤矿的白土镇,即后来著名的白土寨煤矿。2017年4月至6月,在整治倒流河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址。后经考古人员发掘,出土了锛、斧、磨石等石器及陶器。在这个遗址上游的3.4公里处,于1991年的秋天发掘了金寨大汶口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发掘,揭示出营建有序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大型红烧土坑,出土一批具有复杂文化因素的陶器及大量精美玉器,后入选2018-2019年度安徽省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在倒流河遗址正东、也就是皇藏峪向东直线距离约5公里处还有小山口、杨堡新石器遗址。小山口遗址是包含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004年10月,小山口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5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碳14实验室对出土木炭测定,小山口早期文化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6077年前5700年和公元前5958年至前5650年(均经树轮校正),距今约8000年。杨堡遗址一期、二期为大汶口文化晚期,三期属于岳石文化。金寨遗址、倒流河遗址、小山口遗址、杨堡遗址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包围了皇藏峪,以皇藏峪为中心,分布在5公里左右的山下平原。此外在倒流河的北边,还有花甲寺遗址和隋唐时期的萧窑遗址。由此看出皇藏峪山区以及周边平原地貌有着上亿年的历史。
  在上亿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皇藏峪以及山下的倒流河,以丰富的山中动植物(据说中药材有75种、野生动物达58种)和充沛的水资源,滋养了山区及两岸人民,更引来很多文人雅士和历史名人往来其间。北宋苏轼、清乾隆进士陈观国、清道光凤颍同知赖以平等大批文人墨客都曾亲临皇藏峪并赋诗。本文开头的回文诗就是赖以平的大作。1112年,罢官嘉禾令后的苏轼大公子苏迈,回徐州城西南的苏家湖生活。1113年,55岁的苏迈到皇藏峪龙岗泉其岳父吕陶隐居处居住,1119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龙岗泉并葬于此,终年61岁。从苏迈墓向北3、4公里处就是徐树铮的老家——官桥镇醴泉村。徐树铮生于1880年,卒于1925年。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皖系名将。他以武力为后盾,于1919年11月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并以西北筹边使身份坐镇外蒙,加以经营。死后安葬于皇藏峪北边的醴泉村。

  另一个知名的历史人物是东汉的陶谦,公元188年,徐州及周边发生黄巾军起义,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军,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后又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谦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所败,以致过度忧劳而逝,终年六十三岁。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就位于皇藏峪山区的陶墟山村。


  作者 骆永祥 责编 陈茂春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