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洞矿区,提起“丁矿长”,退体老工人大都耳熟能详,“丁矿长”真名叫丁少轩,1936年11月16日出生, 1954年5月参加工作,1993年退休,在街洞煤矿摸爬打滚49年,从车水工、小工、大工、组长、值班长、茶山岭工区副主任、主任,1979年任街洞煤矿安全副矿长(相当于现在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至到1993年退休,现年82岁。
他是街洞煤矿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为人正直,井下技术纯熟,并在井下救过9名矿工,在担任街洞煤矿安全副矿长的1981年至1983年,街洞煤矿连续三年实现了安全生产。
由于工作扎实,参加工作2年后,就被评为街洞煤矿劳动模范,由于事迹突出,56年,丁少轩二次上了《湖南日报》。
1月24日上午,笔者来到了位于街洞煤矿一分会“丁矿长”的家里,这是一间40平米的砖房,略显陈旧,但屋内整洁、干净。尽管不久前,“丁矿长”得了一场大病,但经过几个月的治疗,82岁的“丁矿长”精神很好,思路清晰,谈起曾救过9名矿工的命,他在抽柜里拿出了一张信纸,9名矿工的名称如下:周宜芝、姜逢述、罗贯忠、伍志成、伍尤梯、刘家炎、付国良、李冬成。
看着名单,这些人我大部分认识,其中周宜芝还是我大妹夫的父亲,伍尤梯临退休前还在街洞煤矿劳动服务公司当过副经理,而我当时在服务公司从事会计工作。付国良个子不高,却在井下做过大工,也住在一分会。小时候,常看见他总是争匆匆地上班,由于他的个子不高,给我的印象很深。
1988年伍尤梯在茶山岭工区任工区副主任,一次在进下跟班下井时,在90采区,下一层开门,通过直径一米左右的“天眼子”(担负溜煤、运材料、通风的垂直通道)与上一层相连,在装第三驾树时顶棚突然来压,垮了,大量的煤冲下“天眼子”,伍尤梯心急手快,抓住一根未倒的单山,并用皮带拴紧。如枪救方法不对,顶棚稍微来压,伍尤梯就有可能被煤冲进“天眼子”,性命不保。一线经验丰富的“丁矿长”建议从另一岔道挖了五六米的仅可通过一人的通道接近事故点,3个小时后成功将伍尤梯救起。
1966年10月的一天,当时周宜芝当组长,丁少轩当值班长。在西南的一个采区作业时,突然冒顶,煤炭立刻将周宜芝掩埋到颈部,连爬子,斧子都被埋了,丁少轩一边在井下打电话通知调度室,一边用手爬将掩在周宜芝身上的煤爬开,三个小时后,至到救援人员到来,此时丁少轩双手都磨出了血,如果顶板继续来压,丁少轩也很危险,可以说丁少轩是冒着生命危险救自己的兄弟。
被救过的矿工,逢年过节,总要来看望“丁矿长”,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住在长沙刘家炎、也是近八十的老人,隔年都要来街洞煤矿看望他。
提起三创安全年,“丁矿长”谈起了自已的经验,他说:对待每一次事故,他都要亲力亲为,仔细分析事故原因,说话算话、处罚到位。
当时街洞公煤矿有1300多名职工,茶山岭工区配有安全员7名,塘角上工配有安全员4人,并要求安全员每一班对所有的工作在巡查两次,并对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作面实施“盯守”,并亲自参加隐患整改,直到隐患消除为止。对于“三违”人员,主要是进行批评教育,办学习班,通过教育使“三违”人员认识自已的错误,对于累教不改的及重大“三违”人员才进行处罚,每次罚款金额10元至几十元不等,当时一年的安全罚款也就2000元左右。
本网特约记者尹志明 编辑 陈茂春